文物檔案,記錄過去,映照當下。
建安區歷史文化悠久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處遺址、每一件檔案,都講述著歷史的文明和時光的故事,構建著共同的精神家園。
現在讓我們感受建安文化的淵遠和神奇……
建筑是凝固的音樂。如非親眼見到這座占地2.6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,自然無法想象它如何能夠偏居一隅,在時光里沉吟近八百年,依舊流淌著生動樂章。如非親身走進,當然也就不能真切感受這座古建筑群體、線、面的豐富變化,以及各個單體建筑之間美美與共的自然和諧關系。
這座古建筑群就是河南省著名的道教宮觀——天寶宮。坐落在許昌市建安區艾莊鄉北的石梁河畔,北有子產祠,南望潁叔墳,昔川源匯合,地勢廣衍,云蒸霞蔚,猶如“洞天福地”。
1、天寶宮始建于宋理宗嘉熙四年(公元1240年),初稱“天寶觀”,后元世祖至元六年(公元1269年)奉旨易觀為宮,元泰定三年(1326)和元惠宗至元二年(1336)兩次頒旨保護。自宋元以來,天寶宮就是四川、江北、陜西、河南等地真大道派活動之樞紐,常有道祖、真人、舉師、大師到此篤教,后成為“真大道派”第九、第十祖庭。
作為道教發展史的見證,天寶宮沐數百年風雨,隨著朝代更迭,多次被毀,繼而重修,至今仍然保留了較大的宮觀規?!,F存大殿5座,其他殿宇4座,以明清建筑為主,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完整、最壯闊的古建筑群之一。
全宮有一條從南至北的縱軸線,也是建筑的中軸線,長達200米,宮內文物建筑及建筑遺址均集中分布于中軸線,布局嚴整,建筑壯麗?!爸休S線”是中國古代都城的精髓,體現著“中和”理念。無論是大的都城、宮殿到民居、宗廟等,建筑布局莫不遵從這一理念,這一“中”的理念是中華文明中生命力最強的文化基因。
沿主軸線依次建有山門、拜亭和岳王殿、關圣殿、老君殿、玉皇殿、雷祖殿、三皇殿(今已無存)、真武殿九重大殿,形成了天寶宮古建筑群“九進九出”的基本格局。兩側配套建筑有鼓樓、鐘樓、道房、浴塘、香廚等,宮內總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,全宮總面積達2.6萬平方米。
沿天寶宮中軸線而行,穿過山門、拜亭,經過五座大殿,至碑林、真武殿,可以分為三節,每一節的藝術手法和藝術效果各不相同,呈現開敞、緊湊、開敞的表現。如同一篇構思巧妙的文章,透過天寶宮的門洞向里面望去,只見內部樓閣殿宇,疏密濃淡,草木虛實,幽深清靜,卻不能一覽全景??v長的道路和開敞的拜亭,有很強的引導性,為后面建筑的充分展現作足了鋪墊。
中國建筑比識一目了然,講究含蓄和內在,這在天寶宮建筑群也有很好的體現。在中軸線的引導下,如同穿行于未知單元,每一節、每一段都不同,建筑藝術手法和藝術效果也略有側重,但都圍繞著營造“洞天福地”這一主題,相互連貫,前后呼應,直到步入最為壯觀的真武殿。
可以說,天寶宮是宋元以來歷代建筑工匠修筑在大地上的詩篇,以其工整嚴謹的規劃布局、雄偉精美的建筑風格經歷了近800年歲月滄桑的沉淀,仍然彰顯著中國建筑的藝術精髓。
2、群是中國建筑的靈魂,建筑學家蕭默在《建筑的意境》里指出,欣賞中國建筑,要以宏大的目光,著眼于欣賞建筑群的整體處理,“美在關系”這句話在中國建筑中體現得最為鮮明。
在“美的關系”處理上,提倡欲揚先抑,最忌一氣呵成。走近天寶宮,首先看到的是古樸的山門。作為明朝建筑遺存,山門是進出天寶宮的必經之處,上下疊筑,開中高邊低三個券門,門前有兩座石獅?;疑膲Ρ?、生動的石獅,與綠瓦紅柱互相襯托,顯得十分沉重大氣,莊嚴開闊。登上山門的樓閣,可一覽天寶宮的整體建筑布局,各正殿坐北朝南,逐次擴大、逐次抬高,紅墻環繞,綠樹遮天,殿宇重樓,宛如真武殿正中暖閣楹聯所云:“廟貌與天齊云來云去風不定真乃是空中樓閣;畫工從地起花開花謝景常新猶如同海上蓬萊?!?/p>
出山門見拜亭,此亭修建于民國,敞開式三重檐,立四根青石方柱。前柱、后柱背后刻兩副對聯,一聯為“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?!绷硪宦摓椤笆贡M無限計謀為子為孫臨死去只落得一雙空手赴陰司始問子孫安在,用出多般巧詐圖名圖利到頭來徒留下千載罵名來地府方知名利皆虛?!毕鄬τ谏介T的嚴肅,拜亭可作一個過渡性空間,預示著后面的高潮。
從拜亭到岳王殿以至關圣殿、老君殿、玉皇殿、雷祖殿,殿宇間距、建筑體量基本均衡,軸線節奏緊密。軸線左右以鐘樓、鼓樓加上廊廡圍合,顯示出平和嚴謹的基調。岳王殿始建于元代,殿闊三間,三梁起架,設計巧妙,彩繪流光溢彩。關圣殿敬奉著三國名將關羽,歷史上關羽曾兩次來到許昌,留下“身在曹營心在漢”的千古美談。
從大的環境看,這五座大殿構圖對稱,但軸線兩側的布局又打破了這種一味對稱,取得了活潑的效果。從空中俯瞰天寶宮,以老君殿為中心點,構成相對疏散、變化的畫面。老君殿、玉皇殿均為元代所建,明代重修。其中,老君殿是天寶宮中軸線上的第五座建筑,殿闊三間,殿內塑老君像。玉皇殿宇金碧輝煌,氣勢宏偉。楹柱云:“道當有道故曰道,神本無神奉為神”。雷祖殿也稱雷公殿,為明代中葉重修,現存建筑五間。
整個天寶宮古建筑群規模宏大,建置集中,其空間美不僅體現在建筑布局、構筑式樣,還體現在殿內殿外的視覺變化中。無論是上面提到的岳王殿、關圣殿,還是老君殿、玉皇殿、雷公殿,在莊嚴的殿宇內,雕塑、壁畫、楹聯等,都傳達著人們懲惡揚善的精神追求,這種精神滲透到建筑的方方面面。建筑家的匠心所在,正在于此。
真武殿是天寶宮中軸線上最后一座殿宇,也是全宮最為壯觀巍峨的古建筑。建在1.6米的高臺之上,巨大的體量顯得莊重穩定、嚴肅凜然,象征著穩固。真武殿殿闊九間,進深五間,大殿單檐歇山式,頂覆綠色琉璃瓦,青磚壓脊。檐下置三踩重昂斗拱,三梁起架,18根木柱承梁。大殿正面十根青石滾龍柱,龍首自石柱正立面起,龍身翻轉騰躍盤繞柱體,迂回于祥云之間,雕工精湛,虛實相間,疏密有致,造型生動,為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。
縱覽整個天寶宮,每個單體建筑都是單獨的,但又是統一的整體。從中軸線出發點是線,完成后是鋪開的面,如同一幅畫,不只是靜態的可望,而是動態的可游。從山門到真武殿,步移景異,情隨境遷,建筑、園林、壁畫點線交織,虛實交映,體現出古建筑群的神韻。
3.《世說新語》記劉伶放達,裸形坐屋中,客有問之者,答:我以天地為棟宇,屋室為裈衣,諸君何為入我裈中。這個回答,看似詭辯無禮,但以天地為棟宇卻正是中國人自然觀的一面。天寶宮為道教宮觀,其在建筑選址、氛圍營造中,無處不體現著這種清凈無為、道法自然的古樸意境。
“石梁皓月”曾是許州著名十景之一。相傳每當皓月當空,石梁橋上月光與水光相映,光影徘徊,煙柳如翠。此時,位于石梁河畔北的天寶宮樓閣殿宇、柏林修竹,如詩如畫,宛如仙境。這種仙境營造,正是道教主張的洞天福地,所謂“緣道以為仙”,于此地修行養息,尋找內心的平和寧靜。
天寶宮山門前原有石坊一座,坊前一座三座單孔御橋,分別對應山門三洞;橋前廣場設有戲樓,場面宏大。只是石坊、戲樓均已毀于戰亂。但我們仍然可以想見昔時天寶宮前的熱鬧盛景。道教追求的道法自然,與廣大群眾的群體心態,這種既包涵著宗教意識又融合著社會觀念的構思,通過天寶宮前的石坊、橋梁、廣場、戲樓等充分地展現出來,一動一靜,氣勢峻靈。
作為古建筑文化遺產,整個天寶宮不盡意于一個院落,一個殿宇,而是精心于宏觀規劃,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緊密融合。無論是石梁晧月,還是傳說中的古柏銜煙、龍頭柏、雕刻呈輝、兩會英風等自然景觀,它們與建筑互相照應,組成豐富的整體,形成了天寶宮與周邊環境的有機默契,也因此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。
歷經元、明、清、民國數百年的風雨滄桑,天寶宮內文物古跡保存下來實屬不易。在天寶宮,我們能觀賞到的不止這些風格各異的古建筑,明代的石刻,明代的石雕,還有如林的碑碣……
你看或不看它們,它們都在這里,不可代替。